五月五日午,赠我一枝艾。
故人不可见,新知万里外。
丹心照夙昔,鬓发日已改。
我欲从灵均,三湘隔辽海。
为何要吃粽子迎端午
五月五日,也被称作午月午日。
午为火,所以被认为是一年中阳气最足的日子。
这一天要悬挂的艾草,也是属于纯阳。
采摘艾草也有一定的讲究,那便是阳气鼎盛的午时。
所有的这一切为的就是使阳气最大化,增强其驱邪的效果。
可是
这跟吃粽子
好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啊?
且听俺讲来。
一般过了小满,人的阳气就会往外走,当然,不止人类,动物也一样。
怎么能看出这一现象呢?
那就是鸡蛋、鸭蛋的气室会变大,鱼脑没有以前丰满,而且井水也会变凉。
外面天气是越来越炎热,人的脾胃如同井水是越来越虚寒,所以才会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,所以热天更要顾护脾胃。
天气热会导致出汗,体液流失,人就容易疲倦乏力。
粽子是用芦苇叶、竹叶、芭蕉叶和糯米所包,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,但是虽然外面的植物不同,但是里面都少不了糯米。
糯米又叫元米、江米,可以补元气,益脾胃,敛汗、止汗、补血养津,再配以生津的蜜枣,真的是太适合纯阳之日来吃了。
但是糯米粘滞,消化不良的人要慎吃,而且吃的时候最好吃新鲜出锅的热乎的。
此外粽子虽好吃,但是不好消化。粽子的样式也很多,肉粽、豆沙粽、紫米粽...再加上粽子用米为糯米,使得粽子热量高。这些过于油腻以及脂肪、蛋白过高的粽子,可能引起消化不良、胀气。
粽子要有好茶陪
茶语飘香,吃一口粽子,饮一杯润生茶。既解腻,又能助消化。
除了粽子
江南一带还要吃五黄餐
也就是
黄鱼、黄鳝、黄瓜、咸蛋黄及雄黄酒
“黄”五行为土
对应脾胃
比如黄鱼,以前是非常多的,后来因为广东的一个僧人出海做法事,不幸遭遇暴风雨,葬身海中。同寺的僧众便一起坐船到海上为他超度,当他们敲打木鱼的时候,奇怪的现象出现了,海中的黄鱼听到木鱼声,痛苦不堪,纷纷往岸上奔游,当地的渔民大喜,大肆捕捉。后来渔民就借鉴木鱼声能使黄鱼惊怕,出海捕鱼时就敲木头梆子,黄鱼果然受不了。
后来这一捕鱼方法被定为先进技术传入福建,七十年代又传入浙江。于是黄鱼们遭了殃。。。
黄鱼怕木声,充分说明它属土,木是克土的,《内经》云,脾胃有病的人闻木音则惕然而惊,说的就是这个现象。
黄鳝色黄,生于淤泥中,也是土,对应脾胃。其肉性味甘、温,有补中益血,治虚损的功效。
而咸蛋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?
咸蛋黄一般是鸭子的蛋腌制而成,鸭蛋有滋阴的作用。
咸鸭蛋往往是在小满之前腌制,因为那会儿的鸭蛋精足,蛋壳里面会顶的满满的。然后小满之后吃,可以防止苦夏。
尤其有些瘦子,一到夏天就会更瘦,据说每天吃颗咸鸭蛋就能避免。蛋黄也是居中属土。
雄黄酒自古就有,传说喝了雄黄酒可以杀菌驱虫、解五毒,而在经典影视作品《新白娘子传奇》中,就有喝雄黄酒解五毒,避百邪的说法。也出现因白素贞喝雄黄酒而现原形的一幕。也让人们更加相信雄黄酒能避邪驱毒的说法。
事实上雄黄是一种矿物质,含有硫化砷,而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,雄黄酒也具有一定的毒性,而在传统民俗中雄黄酒食用前都是放在太阳下晒得,甚至有的从初一晒到初五。所以大家在端午节食用雄黄酒的时候注意不要多饮,谨慎食用,因为目前市场上的雄黄大多不纯混合着其他物质。如三氧化二砷,俗称砒霜。
可以去药房买一点艾叶、苍术、白芷、菖蒲,放在一个安全的容器内点燃,关闭门窗离开片刻可以有效的防病驱虫。
端午这天的午时,可以用艾叶菖蒲煮水给小娃娃洗澡,能够很好地预防痱子。
艾叶可以理气血,逐寒湿,它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,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。
菖蒲则能养心安神,化湿和中。艾叶菖蒲合用能祛病强身、防蚊防瘟。
端午之后,天气愈发热了。中医讲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还强调睡子午觉。
子午觉的意思就是在每天的午时(11:00~13:00)间以及子时(23:00~1:00)间一定要睡觉。在这两个时辰安睡,就能够很好地养我们身体的阴和阳。
心藏神,心主火 ,心气通于夏,为阳中之阳,夏日午睡就能很好地养心养阳。
分享健康,享受生活,马上